说书唱戏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说唱艺术精品汇聚网站。

【知识点滴】曲艺(三)

【知识点滴】曲艺(三)
  (3)反常法
  把违反常规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规来讲。例如《爱优点》:
  甲:两个人谈恋爱都是爱对方的优点。
  乙:那是啊!
  甲:男方向女方征求意见都这么说:“小张,我们俩接触这么长时间了,你谈谈还有什么意见吗?”
  乙:征求意见。女方怎么说?
  甲:“我没什么意见了,我很喜欢你,我感觉你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学习,你品行端正,办事认真,尤其喜欢你的是你肯帮助人,能做到舍己救人,大公无私。”
  乙:这多好哇!
  甲:有专爱对方缺点的吗?
  乙:没听说过。
  甲:男方征求意见:“小张,你究竟爱我哪点呢?”
  乙:小张说什么?
  甲:“爱你那点儿?第一,我爱你会说谎话,我们认识这么长时间,你一句真的没有!”
  乙:嚯!
  甲:“第二,我爱你胆子大,谁的钱你都敢偷。”
  乙:瞎!
  甲:“尤其最爱你的是你不讲卫生,三个月不洗一回脚。”
  乙:没听说过。
  (4)错觉法
  由于错觉而造成误认为正确的假象。例如《女队长》:
  甲:我领着记者出了村,老远就看见戴红边草帽的了。
  乙:那就是你爱人。
  甲:我赶紧跑过去:“桂英!记者找你说说,桂……大爷!”
  乙:为什么叫大爷?
  甲:留着两撇胡子哪!
  (5)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例如《老站长》:
  乙:你家住哪?
  甲:河北上海。
  乙:河北上海?
  甲:啊!河北省上游公社海子大队。河北上海。
  乙:这谁听得懂啊!
  (6)夸张法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张分析。例如《哭笑论》:
  甲:常言说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应该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轻十岁,那谁还敢听相声。
  乙:怎么不敢听啊?
  甲:你今年多大岁数?
  乙:四十。
  甲:笑一回剩三十,笑两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岁,说什么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么?
  甲:再一笑没啦!来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走时候抱走啦!剧场改托儿所啦!(“包袱”)
  (7)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使人发笑。例如《赛足球》:
  乙:这场我来表演。
  甲:表演赛,那可精采呀!是单打还是双打?
  乙:谁打呀?
  甲:我跟你对付一盘儿,让你先开球。
  乙:开球?!我会弹球儿。
  甲:弹,你弹过来我给你挡回去。
  乙:我得接的着啊!
  甲:接不着,那算出界,你先输一分。(“包袱”)
  乙: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
  甲:等等,出去了,又输一分。(“包袱”)
  乙:嘿!怎么叫我碰上啦!
  甲:碰上啦?!那叫不过网,又输一分。(“包袱”)
  (8)曲解法
  把人们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识,故意加以曲解歪讲。例如《诗歌与爱情》:
  乙:诗经上“君子好逑”这句还真听懂了。
  甲:怎么讲?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包袱”)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时候他们踢的不好,净输(淑)给女的。(“包袱”)
  甲:你这都什么呀?
  (9)谐音法
  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趣横生。例如《棒打与溺爱》:
  乙:小孩儿们住哪儿啦?
  甲:都在河边“公馆”里住着呢。
  乙:公馆?
  甲:……嚯,还真不错,一排四间,上下两层。
  乙:简易楼房?
  甲:洋灰管子。
  乙;那叫公馆哪?
  甲:管子是谁的?
  乙:公家的。
  甲:公管(馆)嘛!(“包袱”)
  乙:嘿!
  (10)争辩法
  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猛问,振振有词。例如《小抬杠》:
  乙:听相声好处大啦!
  甲:噢!能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来,没钱来钱,没面来面,不渴不饿,不病不愁。(“包袱”)
  乙:没有那么大好处,有点小好处。
  甲:给我买双鞋?
  乙;不管买东西。
  甲:那还有什么好处啊?
  乙:比如您,心里有点不痛快。
  甲:我干嘛不痛快呀!
  乙:比方说您心里有点烦。
  甲:我不烦哪!
  乙:您有点儿别扭。
  甲:我跟谁别扭哇?
  乙:我哪儿知道哇!(“包袱”)您来到这儿进了门一听相声,把这碴儿可就忘了。
  甲:噢!是这么回事,那我听完了一出门儿,又想起别扭事儿来了怎么办?!
  乙:那……你就别走啦!
  以上十种手法,只是初步的概括。人们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将会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断丰富组成“包袱”的手法。学相声者如做个有心人,研究每个“包袱”是怎样组成的,效果如何,趣味、格调怎样,不断多听、多想、多探讨,写作时就会逐渐掌握组织“包袱"的规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笑是一把火,它可以把一切肮脏污秽的东西烧掉。”相声“包袱”的作用正是这样。

六、评书
  1、评书的由来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文字扫描校对:相声仓库管理员
  评书已有十代演员。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评书大王”双厚坪(第六代),“净街王”王杰魁(第八代),评书艺术家连阔如(第九代),评书演员刘兰芳(第十代)。他们都擅说冠笏袍服、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解放以来,在编演新书方面有成就的演员有袁阔成、田连元、李庆良、田占义等。
  2、评书的特色
  评书讲求在叙述故事过程中,加进说书人对事物美与丑、好与恶的看法和评论,使听众受到启发,有所领悟。用简单的四句话说,评书的特色是:一人一台戏,说表加评议,人物靠摹拟,生动又风趣。
  现在流传下来的传统评书,都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它汇集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既是历代评书艺人的心血结晶,也是群众性的艺术创作成果。它通过“册子”(一部书的详细提纲,也称“梁子”)和口传心授方法流传下来。
  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对一部书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在“评议”方面,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评书艺人既是演员又是作者,他们的表演过程,往往就是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过程。这正是口头文学的特点。
  3、传统评书的种类和书目
  传统评书书目共分四类,二十九部书。
  (1)长枪袍带书(十三部):封神榜  西汉演义  东汉演义  三国演义  列国演义隋唐传  薛家将  五代残唐  杨家将  十粒金丹  精忠说岳  明英烈  明清演义
  (2)短打公案书(十三部):粉妆楼  大宋八义  宏碧缘  明清八义  永庆升平  三侠剑  彭公案  施公案  于公案  包公案  小五义  水浒传  儿女英雄传
  (3)神怪书(二部):济公传  西游记
  (4)狐鬼书(一部):聊斋
  这二十九部书大多是金戈铁马,英雄侠士的战斗故事。除《聊斋》外,很少有讲爱情故事的。无“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传统评书的一大特色。
  4、评书的语言
  评书的脚本必须案头能阅读,场上能表演,语言口语化,既生动又形象。这样,说起来才能娓娓动听,引入入胜。语言上要避免讹音、错觉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说中常称贪吃的馋人是“饕餮客”,评书中也照这样说,很多人会听不懂。如果说这个人是“馋鬼”,又不够形象。其实传统评书里早已有了示范。象《野猪林》中描写两个公差贪吃的丑态是这样的:
  他俩举起了迎风的膀子,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肚子头儿,甩开了腮帮子,吃的鸡犬伤心,猫狗落泪。
这段描写形象生动,使人发笑。用演员们的话说,这是“立起来的语言”。
  5、评书的人物
评书刻画人物讲究“开脸儿”。在编写新书时,得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勾画出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再给他们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饰。这样,听众听了就会在头脑中树立起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
袁阔成编演的《许云峰赴宴》,对许云峰这个正面人物是这样"开脸儿"的: 只见他扬起头……重眉大眼,连鬓胡须,蓝布大褂,朴素大方,从从容容走进大厅。 按照这个"开脸儿"的设计,表演者又采用了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思想集中,心气沉着。摹拟人物时,脸上严肃而自然,不单单是摹仿外形动作。《许云峰赴宴》反映了敌我之间复杂的斗争。评书一开头三言两语交代了时代背景和环境特点,埋下敌特设宴的阴谋企图。待许云峰一出现,一场泰山矗立顽石间的尖锐斗争正式展开。这段书通过徐鹏飞伸出手来假意逢迎,许云峰没予理睬,记者玛丽没有拍成碰杯镜头,许云峰义正辞严斥责敌人,马处长吓得变颜变色,许云峰掀倒餐桌,毛人凤讲话时,电厂工人罢工,屋里一片漆黑等情节,从正面和侧面,形象地表现了无产阶级战士许云峰的英雄气慨和敌人黔驴技穷的狼狈丑态。



说书唱戏劝人方,
三条大道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

欢迎光临《说书唱戏》,今天是:
站内搜索
标签列表
站点信息
  • 文章总数:5875
  • 页面总数:2
  • 分类总数:51
  • 标签总数:2857
  • 评论总数:259
  • 浏览总数:5913581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ICP主体备案号:鲁ICP备14001138-2号
Copyright《说书唱戏》2014-2025,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