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滴】曲艺(二)
3、独特的表演艺术
曲艺的表演,不存在进入角色的问题。演员表演时既是故事的叙述人,又是角色的代言人,出出进进,灵活多变,和观众交流感情,不受拘束。请看评话《市长访贤》片断:
(叙述)陈老总要访问哪一个?化学专家齐仰之。……
砰砰敲了两下门……咋嗄!门开了。灯光之下,齐仰之把门外的这个人一望:(摹拟齐内心活动)咦,我当是哪一个?原来是小共产党当兵的。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我最好三言两语打发你走路!(叙述)门外的陈毅同志把齐仰之一望:(摹拟陈观察齐)嗯!是怪哩,……(叙述)陈毅同志先开口了:“(摹拟陈)请问,这是齐仰之先生的府上吗?”(叙述、评论)齐仰之应该回答“是的”……可是他(摹拟齐)“……我们素不相识,恕不接待!”
这一段书表演时顶多只用两分钟,可演员却进进出出七次,这充分说明曲艺表演的特点是“说法中的现身”。二人转演员常说的“千军万马,就是咱俩”,就是这个意思。过去曲艺演员习惯说一段《西江月》开场白:
世上生意最多,唯独说书难习。
紧鼓慢板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
一要声音嘹亮,二要顿、促、迟、急。
装文装武我自己,好象一台大戏。
最后两句,形象地讲出了曲艺表演艺术的特点。
四、曲艺的六种艺术手法
1、说
说,要明白生动。北方曲艺演员曾经说过:“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听者自动容”。说,要做到“一股劲”“警人心”,就要在介绍地点、描写环境、讲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刻画人物、摹拟人物对话、剖析人物心理活动以及做出评价等多方面,自始至终说得明白生动,引人入胜。当然,基础是书词要写得符合上述要求。赵树理同志创作的评书《登记》就有这个特点。它开头是:
……这个故事要是出在三十年前,“罗汉钱”这东西就不用解
释;可惜我要说的故事是个新故事,听书的朋友们又有一大半是年轻人,因此……就得先把“罗汉钱”这东西交代一下。
2、唱
唱,要优美动听。曲艺演唱的往往是较长的叙事诗或抒情诗,这就要求演员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引吭高歌。在一篇唱词中,要有一两个核心唱段,设计好优美动听的唱腔,以感染观众。西河大鼓《邱少云》结尾,有六句颂歌是:
天上的星星永远亮晶晶,地上的清泉永远水清清。
大江流水永远流不尽,高山的松柏永远青又青。
我们的英雄邱少云,你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著名演员马增芬在设计音乐时,前四句用深沉婉转、激昂有力的曲牌“双高”,最后以悠扬跌宕的曲牌“海底捞月”收尾,充分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怀念的深情。听起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3、演
演,要注意表情。曲艺是轻骑短刃,一两个演员往往要在工厂,田间、工地、哨所为成千上万的群众演唱。表演时,要求演员靠声调、语气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而形体动作和小道具的运用(醒木、折扇、手绢等)则是辅助性的。表演前要设计好人物的位置,眼神的视线要有目的性,面部表情主要靠眼神的变化向观众交代。这就叫“眼灵睛用力,面状心中生”。有时语言、表演结合在一起,叫话相齐发。曲艺的表演讲究神似,摹拟动作不宜过多。
4、评
评,要观点鲜明。宋代罗烨有两句话:“讲论只凭三寸舌,秤评天下浅和深。”说的是演员在演唱中间,凡对书里的事物进行评论介绍,对书里的主要正面人物着重赞扬,对某些反面人物批判贬抑,都要观点鲜明。经常使用的手法有散文、韵白、唱词三种。散文的评,例如评书《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
各位:说这段书不比“三国”,“水浒”,那些书虽然热闹非常,然而距离今天太远,借鉴之处究竟不多,也不比“荒江女侠”、“深宫艳史”之类,毒素满篇,纯粹是荒谬怪诞之说。这一段新词儿思想斗争针锋相对,故事情节曲折、复杂。不仅满有趣味,而且促人猛省。仔细听来,保证受益不浅。韵白的评,
例如评书《艺海群英》:年纪大约三十多,浓眉大眼嘴皮薄,半旧礼帽边沿破,衣衫钮扣半脱落,单褥一条随风颠,布鞋没跟露赤脚。畏寒守住空桌坐,客茶满斟没敢喝,果真是,江湖卖艺受奔波,流离失所苦生活!
唱词的评,例如快板书《峻岭青松》;
老劲爷,身披晚霞多壮美,凛凛雄姿更威风。
英雄事迹争传颂,高山峻岭立青松。
评,有时是夹叙夹评,在传统书目中称为“人物赞”。它用寥寥数笔塑造人物的神采和外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噱
噱,要趣味隽永。曲艺要有趣味性,娱乐性。相声是逗笑的,相声以外的其他曲种也要求有适当的“噱头”、“包袱儿”,使听众听了感到轻松愉快。“肉里噱”来白生活,与故事内容紧紧结合,听后有回味。“外插花”是活跃气氛的插科打诨,相声演员称它“佐料包袱儿”,不可缺少,也不宜过多。而那种为逗笑而逗笑,一味耍贪嘴的表演,则会起到相反效果。应该提倡的是趣味高尚、耐人琢磨的“噱头”。例如单口相声《追车》,提到解放前通货膨胀,“我三叔”花了不少钱才买到一辆破车时,写得很生动可笑:“……他勒紧腰带也要买辆自行车。那阵花了金圆券是多少来着?这么说吧:二斤半!在寄卖行买了一辆旧车。这辆车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二斤半钞票,可以想见金圆券贬值,都快成废纸了。该响的铃不响,而其他地方都响,这辆车破到什么严重程度,可想而知。这正是恰到好处的“肉中噱”。
6、学
学,要绘声绘形。根据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特征的需要,演员表演时常常仿学方言、方音,以摹拟不同的人物;仿学市场叫卖声,戏曲唱腔,以描绘特定环境;有时也用鸡鸣、犬吠、马嘶声、军号声、枪炮声、火车声、飞机声等口技,使听众从声音形象上产生真实感。这种手法简捷有力。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指出:“举凡古人交锋对垒,以及关于发音者,尤须以口代之。……学风时必要说:呜呜呜狂风大作。学雨时必说:哗哗哗大雨犹如飘泼一般。发炮时必说:光光光三声炮响。学雷时必说:咕噜噜沉雷震动山川。……就怕赶上说下雪,干张着大嘴,没法儿办。”
过去表演相声提到“学”时常说:“学点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凫的,草棵里蹦的”。这说明当时相声还带着表演口技的痕迹。现在则已经很少有人表演了。
说、唱、演、评、噱、学,这六种艺术手法,是从多数曲种当中提炼归纳出来的。个别曲种如弹词,还强调演员表演时要掌握乐器(琵琶、三弦),所以它的艺术手法中又多了一个“弹”。这只是大同中的小异。
五、相声
1、相声的由来
相声早在宋代就有,原来的名字叫“象生”或“像声”,是仿学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里曾提到,薛宝钗见她哥哥薛蟠给她作揖赔情,就笑着说:“你不用做这些象生了!”说明这种民间曲艺是源远流长的。但是,从帷幕里表演的“暗象生”发展成面对观众表演的“明相声”,却是近一百二十多年的事。见于记载,首先在北京地场上说单口相声的是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的张三禄,接着是京剧丑角演员朱绍文(1829-1904),为生活所迫,改行说了相声。朱为了肚子不顾面子,整日在露天地演出。他在手里敲打的两块竹板上刻着两句诗“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发泄他的满腔愤怒。观众们随之都亲呢地管他叫穷不怕先生。就这样,“穷不怕”成了他的艺名。他演出前,先用右手攥着一把白沙子往地上撒字,边撒边唱自编的“太平歌词”,等观众聚拢来围成一圈后,才正式表演。他有时学唱京剧,有时讲解字义,有时说笑话和单口相声。后来感到一个人说太单调,就和学生们互相问答,一捧一逗,逐渐演变成对口相声。传统相声中的《改行》、《大保镖》、《黄鹤楼》等,都是他的创作。他成了当时开始形成的相声三大流派中“朱派”的创始人。(另外两派是以阿彦涛为代表的“阿派”和以沈长福为代表的“沈派”。)当前北京的相声演员大部分是宗朱派的。
相声的发展从张三禄算起,共经历了七代。如果每一代找出一位演员做代表,七代人是这样师承下来的:张三禄(第一代)——朱绍文(第二代)——徐有禄(第三代)——焦德海(第四代)——朱阔泉(第五代)——侯宝林(第六代)——马季(第七代)。
2、相声的特色
相声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把口技中的“杂学”、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评书中的“贯口”、莲花落中的“太平歌词”和滑稽二黄中的诙谐表演等等,加以吸收融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按照相声演员们习惯的说法,就是讲究“说”、“学”、“逗”、“唱”。
(1)说。说灯谜、对联、酒令、字意、绕口令、俏皮话、反正话、笑话等。
(2)学。学人言、鸟语、市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各种表情姿态。
(3)逗。甲、乙二人装成一客一主、一智一愚或一正一反,插科打诨,抓哏逗趣。
(4)唱。演唱无伴奏的弦子书、民间小调、太平歌词;学唱京剧、地方戏并作滑稽表演。
表演对口相声时,甲是逗哏的,乙是捧哏的。逗哏的主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摹拟各种人物,发表褒贬评论;捧哏的对逗哏的叙述,不断提出疑问,展开辩论,或加以发挥补充,以增加喜剧气氛,使听众发出笑声。
相声的结构是三段体。一般分为“垫话”(即开场白)、“正话”(主要正题)、“攒底”(结尾)。“攒底”应该在酣畅的笑声中嘎然而止。“编筐织篓,全在收口”,相声中“攒底”是很重要的。
3、相声的“包袱”
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运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过程。
一般说一段笑话,有一两个“包袱”就可以了。一段相声则至少得有四五个“包袱”,否则容易一温到底,影响演出效果。从笑话发展成相声的过程,是不断丰富内容、增加“包袱”的过程。如侯宝林整理、表演的《关公战秦琼》,有将近三千字,而原来的笑话仅有三百多字。传统相声中有不少曲目都是由小“垫话”铺衍成的。
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就是逗笑。因此没有“包袱”就不成其为相声。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
说笑话贵在自然。应该做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写相声、说相声也是这样。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包袱”应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
“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演员也要善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老一套。
4、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
(1)重复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复三遍,第四遍时巧妙地加以突变,揭示事物的真象。例如《友谊颂》:
甲:外国能听懂相声吗?
乙:听不懂没关系,有翻译呀!(为制造假象铺垫)
甲:噢!一个演员旁边站一个翻译,说一句,翻一句?
乙:那多好哇!(继续铺垫)
甲:现在我们开始说段相声。
乙:威诺比根,柯劳斯套克。(第一遍)
甲:相声是中国的民间艺术。
乙:柯劳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齐洽纳。(第二遍)
甲:相声这形式,形式活泼,战斗性强。
乙:伊太斯来夫,力安密勒腾特。(第三遍)
甲:这个形式是绱鞋不使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
乙:这……
甲:翻哪!
乙:我翻不过来了,俏皮话怎么翻哪?!(第四遍抖“包袱”)
这种手法演员称它“三番四抖”。
(2)否定法
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买佛龛》:
乙:年轻人说什么?
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啊!”这不是句好话吗?
乙:啊!
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
乙:请。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的?”嗐,就他妈这么个玩艺儿,四块!”
乙:怎么……
甲:一心疼钱骂上啦!